
老将军的泰山之约:一段跨越半世纪的革命情谊鑫创国际
1979年,年过七旬的解放军总参谋部顾问孙毅南下视察部队院校工作。途经山东时,他特意提出要去济南陆军学院看看。临行前,他特意叮嘱随行人员:“到了济南别惊动军区领导,咱们自己打车去学院就行。”
军区领导深知孙毅性格耿直,不喜排场,便安排了一位特殊人物接待——时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的孙继先。两人不仅是老战友,更有一段共同的革命记忆:他们都曾参与1931年的宁都暴动,从此走上革命道路。
老友重逢,共话往昔
两位老将军久别重逢,仿佛有说不完的话。在济南的几天里,孙毅心情格外舒畅。工作结束后,他略带遗憾地对孙继先说:“我来山东多次,却一直没机会登泰山。”
展开剩余76%孙继先打趣道:“您都75岁了,还能爬得动吗?”孙毅捋了捋胡子鑫创国际,豪迈地回应:“要不咱俩比试比试,看谁先登顶?”就这样,一位75岁,一位68岁,两位老将军兴致勃勃地驱车前往泰山。
不服老的登山比赛
尽管年迈,孙毅的身体却格外硬朗。陪同人员特意准备了两根拐杖,却被他们婉拒。登山途中,两人一边攀谈,一边稳步向上。两小时后,临近中天门时,孙继先提议休息,孙毅却坚持一鼓作气登顶。
最终,孙毅以领先3米的优势率先抵达玉皇顶。站在泰山之巅,两位将军远眺群山,思绪万千。闲聊间,话题又回到了当年的宁都暴动。
革命岁月的深情回忆
孙继先感慨道,自己当年就是从泰山脚下的济宁加入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的,半年后便参加了宁都暴动。而那时,孙毅已是第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的中校参谋。历经战火洗礼,昔日的参谋和士兵双双成为开国中将,堪称传奇。
提到赵博生,孙毅神色黯然。1930年,他在山西结识了这位革命引路人。两人志同道合,常彻夜长谈红军理想。1931年,孙毅追随赵博生发动宁都暴动,投身革命。1933年,赵博生在江西黄狮渡战役中为掩护主力部队,壮烈牺牲,年仅36岁。
“这胡子是我的命”
回忆往昔,孙继先笑着说,红军时期留胡子的将领屈指可数,除了任弼时、李克农,就数孙毅最有名。时任红军学校俱乐部主任的孙毅,每逢节日还常被拉去扮演“敌师长”。
关于这撮标志性胡须,孙毅曾解释:当年在西北军重伤未愈又染重病,瘦得皮包骨头,唯独胡子疯长。朱德总司令曾提醒他红军不许留须,他却倔强地说:“肉都掉光了,就胡子还在。这是我的精气神,不能剃!”从此,“孙胡子”的名号传遍全军。
巴黎偶遇与煎饼情怀
聊到兴起,孙继先提起1977年访法时,在巴黎巧遇宁都暴动老战友黄镇(时任驻法大使)。黄镇热情招待他们品尝法餐,但孙继先笑着对孙毅吐槽:“什么牛排大餐,还不如咱山东煎饼卷大葱管饱!”两位老将军开怀大笑。
书信寄情,再攀高峰
分别数周后,孙毅给孙继先寄来亲笔信:“重来暴动地,精神为之快;瞻仰博生墓,激情更荡怀……来日方长,奋勉前驱。”字里行间满是革命者的豪情。
1986年,82岁的孙毅再访济南,又拉着75岁的孙继先登了一次泰山。两位世纪老人站在云海之巅,继续讲述着那段永不褪色的红色传奇。他们的故事,正如泰山的青松,历经风霜而愈发苍劲挺拔。
发布于:天津市和兴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